寄题千山

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
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
底须石洞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
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千山》是清朝乾隆时期由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修,六次下江南,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修建了壮丽宏大的圆明园。他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文化成就的帝王,其诗作在后世有着极高的评价和广泛的影响。
  1. 作品原文及注释
  • 原文
千山胜景久芗哉,  
三度徒教寄咏回。  
本异唐宗曾驻辇,  
空传丁令有遗台。  
底须石洞花岩到,  
原匪探奇问景来。  
却笑前遭泐崖处,  
侵寻应已漶莓苔。  
  • 注释
  • 芗 (xiang,香):香气;
  • 驻辇: 指皇帝临时停留于某处;
  • 故地: 指旧时所游之地;
  • 碑石: 指遗留下来的石碑;
  • 石洞花岩: 指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洞穴和花石林立之处;
  • 泐崖: 指岩石因风化而剥落;
  • 侵寻: 指长时间探寻、寻觅之意。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此诗以千山胜景为描写对象,展现了一种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诗中的“千山胜景”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高度概括,也象征着历史的深厚和文化的积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一景象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永恒的美。
  • 情感表达:诗中不仅描绘了千山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怀和对时光变迁的感慨。通过对唐宗、丁令等历史人物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敬意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 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首先,它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简练凝炼,便于读者迅速把握主题。其次,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三度徒教寄咏回”与“空传丁令有遗台”,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诗人也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如“底须石洞花岩到”,既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1. 写作背景
  • 《寄题千山》是在乾隆第四次东巡回游千山时所题。这次东巡不仅是一次对自然风光的欣赏之旅,也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探索。乾隆皇帝对千山的自然美景赞不绝口,同时也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遗迹充满兴趣。因此,他在游览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诗篇,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1. 历史影响
  • 《寄题千山》作为乾隆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使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乾隆皇帝个人文学造诣的体现,更是清代盛世文化繁荣的象征。此外,此诗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寄题千山》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因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世铭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文化风貌,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