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
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
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
只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
白鹿洞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鹿洞诗》是清朝乾隆的作品,而非王贞白所作。《白鹿洞二首·其一》由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诗人王贞白所创作,而乾隆皇帝的《白鹿洞诗》则是对古代书院文化的感慨与描述。
《白鹿洞二首·其一》是王贞白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读书人对于光阴的珍视以及学问传承的重要性。王贞白在诗中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时间的敬畏,他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成为了后人学习的重要启示,强调知识是积累起来的,应该珍惜时间去充实和丰富自己。
乾隆皇帝的《白鹿洞诗》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这一历史遗址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乾隆皇帝在这首诗中不仅描述了李渤在此结庐的历史故事,还表达了对紫阳先生文化教育底蕴的赞赏。诗中提到“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这不仅仅是对古代学者学术追求的描述,也是对道德与文章相辅相成关系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将经世治国的理念与人的天性相联系的思想。
王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和乾隆皇帝的《白鹿洞诗》虽然都以“白鹿洞”为主题,但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历史时期。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后者则展现了帝王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情怀。两者虽然主题相同,但在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
《白鹿洞诗》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连接了古代与现代,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通过了解这两首作品的背景和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代文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歌作为文化遗产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