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
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
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
只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
《白鹿洞诗》是唐代李渤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白鹿洞”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儒学的尊崇和对学问的重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注释:
- 白鹿洞:位于今江西庐山南面,因山势如鹿,故名。
- 李渤结庐后:指的是李渤在白鹿洞结庐隐居。
- 绛帐开紫阳:绛帐,指红色的帷帐,象征着尊贵与权威。
- 经纶归性命:意指通过学问来理解生命的本质。
- 道德焕文章:意指通过学问来提升道德修养和文采。
- 剖析危微旨:意指深入探讨事物的细微之处和其背后的意义。
- 从容礼法场:意指从容不迫地处理事务和遵守规则。
- 只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意指如今只有白鹿洞这个地方能够传承他的学问,他的学问已经传播得远远的,甚至余味尚存。
译文:
李渤在白鹿洞隐居结庐,
他开启了红帐,照亮了紫阳。
通过学问来理解生命的本质,
他的道德修养和文采都得到了提升。
他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其微妙之处及其意义,
他在处理事务时保持冷静,严格遵守规则。
如今只有白鹿洞能够传承他的学问,
他的学问已经传播得远远的,甚至余味尚存。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李渤对学问和道德的崇高追求。他通过结庐白鹿洞,开启了绛帐,照亮了紫阳,展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他还通过深入分析事物的微妙之处和其意义,展示了他对学问的深入探索和理解。最后,他提到他的学问已经被广泛传播,甚至余味尚存,这表明他的学问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价值。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学问的赞美,也展示了李渤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
这首诗通过对白鹿洞的描述,展现了李渤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重视学问的实际应用,更强调通过学问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和文采。这种对学问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使得他的学问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李渤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即通过学问来理解和把握世界,从而达到人生的圆满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