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用兵时,军需信要务。
统勋既罢斥,特用就熟路。
擘画实尽劳,诸事皆弗误。
而以民为重,从不加征赋。
遇灾仍赈恤,入告直陈故。
可比主吏萧,关中勤供输。
以此论功勋,章服锡异数。
为政颇尚严,赫赫名久著。
然而公无私,任劳任怨素。
两朝所造就,似此诚罕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读懂诗的内容,理解诗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抓住意象和关键句分析,例如“黄廷桂”,字汝霖,号云岩。陕西汉中人。顺治三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后因事得罪被免官回乡。清军入关以后,复起用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不久调任山东行省参政。康熙元年,改授陕甘总督,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年加兵部尚书衔。九年,加封三等忠勤伯。十一年,加太保。黄廷桂在陕西任职期间,曾两次赈济灾民。1664年,黄河水涨泛滥,黄廷桂亲自督修堤坝,堵筑决口,并修筑水闸以控制洪水。同时,又疏请修建河堤,开掘河道,疏通漕运,并建仓储米备荒,得到朝廷同意。1665年,他再次上疏请求修筑堤岸、开凿河道、疏通漕运等措施。由于他的努力,陕北地区得以安宁。黄廷桂治陕期间,关心民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受到百姓爱戴。黄廷桂治理陕南时,也注重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的兴建,使这一地区的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因此这首诗是赞扬黄廷桂的功绩和品质的。“西陲用兵时,军需信要务”,西陲用兵时期,军需物资非常重要;“统勋既罢斥,特用就熟路”:总管官员已经撤职,皇帝特别提拔了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擘画实尽劳,诸事皆弗误”:筹划工作确实很辛劳,各项事务都没有错误。“而以民为重,从不加征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征收赋税。“遇灾仍赈恤,入告直陈故”:遇到灾害仍然救济百姓,并直接陈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可比主吏萧,关中勤供输”:可与主管官吏萧某媲美,关中的供应都很勤勉。“以此论功勋,章服锡异数”:凭此来评定他的功勋,授予特殊的封号。“为政颇尚严,赫赫名久著”。他做官很严厉,名声很高。但是“然而公无私,任劳任怨素”,但是他公正无私,不图私利,任劳任怨。“两朝所造就,似此诚罕遇”:两位皇帝培养造就了他,像这样的人实在很少遇到。
【答案】
译文:
西陲用兵时,军需物资非常重要。总管官员已经撤职,皇帝特别提拔了熟悉当地情况的人。筹划工作确实很辛劳,各项事务都没有错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征收赋税。遇到灾害仍然救济百姓,并直接陈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可与主管官吏萧某媲美,关中的供应都很勤勉。凭借这些来评定他的功勋,给予特殊的封号。为官很严厉,名声很高。但是他公正无私,不图私利,任劳任怨。两位皇帝培养造就了他,像这样的人实在很少遇到。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黄廷桂在陕西任职期间的政绩与品质,表达了对这位有功于国家的大臣的颂扬之情。诗中突出黄廷桂的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敢于担当的品质,赞颂了他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意境高远深远。
(一)首联点出主旨:“西陲用兵时,军需信要务。”“西陲”,西部边界之地。《史记·平津侯列传》:“天子召见三人。”师古注引《汉书音义》曰:“言西垂边地也。”《资治通鉴》卷二五八载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石勒攻陷幽州,“杀略吏人,烧其宫殿,掠其妇女。”《魏书·孝文帝纪》载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夏五月,“诏发幽州六郡男女百余万口内徙代京。”《旧唐书·李勣传》载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六月,“发河北、河南、山东、淮南诸州男女百余万口配朔州”。这里说的“军需信要务”指的就是上述情况。“统勋既罢斥”,总管官员已撤职。“统”是“统率”、“统驭”的意思;“勋”指勋臣或功臣;“罢斥”指解除职务。
(二)颔联进一步描写黄廷桂的政绩:“擘画实尽劳,诸事皆弗误”。这两句意思是说,黄廷桂谋划规划确实非常辛苦,各种事情没有一点差错。“擘画”,谋划、规划;“尽”,“极”;“悉”,“完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黄廷桂谋划规划确实非常辛苦,各种事情没有一点差错。“而以民为重,从不加征赋”:然而他十分重视百姓的疾苦,从不征收赋税。黄廷桂虽然有很高的政治才能,但由于他的勤政爱民而深得百姓的爱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他十分重视百姓的疾苦,从不征收赋税,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对政务的处理,反而使得他的政绩更加卓著。黄廷桂治理陕南时,也曾两次赈济灾民。1664年,黄河水涨泛滥,黄廷桂亲自督修堤坝,堵筑决口,并修筑水闸以控制洪水。同时,又疏请修建河堤,开凿河道,疏通漕运,并建仓储米备荒,得到朝廷同意。1665年,他再次上疏请求修筑堤岸、开凿河道、疏通漕运等措施。由于他的努力,陕北地区得以安宁。黄廷桂治理陕南时,也注重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的兴建,使这一地区的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遇灾仍赈恤,入告直陈故”:遇到灾害仍救济百姓,并直接陈述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可与主吏萧,关中勤供输”:可与主管官吏萧某媲美,关中的供应都很勤勉。“以民为重”,即“以民为本”,这是黄廷桂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只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富强繁荣。
(三)颈联进一步赞美黄廷桂的品德:“擘画实尽劳”:筹划规划确实很辛劳。“诸事皆弗误”:各种事务都没有错乱。“而以民为重”,即“以民为本”,这是黄廷桂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只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富强繁荣。“公无私”:公正无私。“任劳任怨”,即“任劳任怨”的精神境界。黄廷桂在任职期间,始终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无论是面对繁重的工作还是面对困难的任务,他都能够勇往直前、不惧艰险。这种精神境界使他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和信任。
(四)尾联进一步歌颂黄廷桂的功绩:两朝所造就,即指明朝和清朝两朝培养造就了他;似此诚罕遇:像这样的人实在很少遇到。黄廷桂在任职期间表现出色、业绩卓著;而且他还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因此可以说他是难得的人才。
(五)总结:这首诗通过对黄廷桂事迹的描绘和对其人品的评价,展示了他在西陲用兵时期以及陕南任职时所表现出的卓越才干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有功于国家的大臣的颂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