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刑部尚书张照

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
义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
精神贯注深,非人所可学。三朝直内庭,受恩早且渥。
其诗喜谈禅,学苏太相去声著。以苗疆获罪,意实别有托。
平苗事既久,复用仍迁擢。性敏才本高,未免失行薄。
使其生前明,标榜必致错。本朝无所施,小哉张与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故刑部尚书张照》是一首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七言杂言诗,表达了对张照的敬仰和对其成就的赞赏。以下是关于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诗人背景:《故刑部尚书张照》的创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著名诗人弘历,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和戏曲作家。
  • 张照简介:张照(1691—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官至刑部尚书,参与了多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多项法律改革建议。
  1. 诗词原文
  • 诗句原文: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 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 义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 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 精神贯注深,非人所可学。
  • 诗意解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张照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意味着张照的书法既有雄浑大气的风格,也不失细腻柔和的特点。“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则指出张照的书法在整齐中带有生动的变化,既不拘泥于形式,也不缺乏灵动。“义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强调了张照在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无人能与其相比肩。最后两句“即今观其迹,宛似成于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张照书法成就的感慨,仿佛这些成就还在昨天一样。整首诗充满了对张照书法艺术的敬意和赞美。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张照的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他的笔法既稳健又灵活,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 历史地位:作为清朝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张照的书法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照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能,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通过阅读《故刑部尚书张照》,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