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不寐起视月色如昼》是清代诗人马赓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夜泊江边时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其艺术特色:
- 作者介绍
- 马赓良:字幼眉,号鸥堂,浙江会稽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应乡试一次失败后便放弃了科举,专心于文学和佛学的研究。马赓良的诗作以近体为主,尤以史论见长,并善于表达个人的感悟和情感。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关注和赞赏。
- 诗歌原文
小艇落寒江,
橹声摇梦醒。
开篷正清夜,
独坐揽幽景。
月明万籁歇,
山水气俱静。
兴来一扣舷,
满江风露冷。
- 诗句解读
- 小艇落寒江,橹声摇梦醒:这句描述了诗人乘坐小船,随着橹声在寒冷的江面上醒来的情景。船儿轻轻摇晃,仿佛在水面上漂浮,而橹声则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唤醒了诗人的梦境。
- 开篷正清夜,独坐揽幽景:诗人打开船篷,迎接着这宁静的夜晚,独自坐在船头,享受着四周的美景。这里的“揽幽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月明万籁歇,山水气俱静:明亮的月光使得四周的声音都消失了,只有大自然的山水气息在静静地流淌。这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自然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 兴来一扣舷,满江风露冷:当诗人心情愉悦时,他会轻轻拍打船舷,感受着江水和风露带来的清凉。这句表达了诗人在夜晚中的自由自在和对自然的亲近。
- 创作背景及影响
- 创作背景:虽然具体的历史背景资料较少,但根据诗的内容推测,马赓良可能是在游览江南地区时,夜晚停船赏月时所写。江南地区的水乡景色,以及夜晚的宁静,都是这首诗的背景。
- 艺术特色:《舟中不寐起视月色如昼》作为马赓良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诗歌上的造诣。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它不仅是马赓良个人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
- 赏析与评价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手法,如意象的运用、情景交融等。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夜晚之中。
-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之情。《舟中不寐起视月色如昼》通过对月夜景象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表达,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 现代应用与传承
- 教育意义:这首诗在现代教育和学术研究中依然有其价值。它可以用于文学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技法,同时也能够启发他们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探索。
- 传承与发扬:通过现代媒体和出版物的传播,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认识。它不仅为当代人提供了美的享受,也为后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舟中不寐起视月色如昼》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仅是清代诗人马赓良的杰作,更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