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桑楚执见怀

短发空余老大悲,三年一读故人诗。
竹间残局完公事,塞外新编是宦资。
自笑子辰牛马走,谁怜杜甫凤皇饥。
何时煮石青峰下,共跨黄羊侣鹿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答桑楚执见怀》是清代诗人高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寄答桑楚执见怀》:

  1. 作者简介:高晫,字元中,号苍岩,襄陵人。高晫是一位有功名的清代诗人,曾担任苏州知府。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文学造诣,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与情感。
  2.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诗人在公务之余,偶遇旧友或有感于时事而作。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3. 内容解析
  • 抒发情怀:《寄答桑楚执见怀》中,诗人以“短发空馀老大悲”开篇,表现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往昔时光无法追回的无奈。
  • 反映生活:“三年一读故人诗”,反映了诗人在忙碌的公务之余,仍不忘与故人保持联系,通过阅读彼此的作品来增进了解和感情的深厚。
  • 描绘现状:“竹间残局完公事,塞外新编是宦资”,则揭示了诗人在处理公务的同时,也可能涉足文学创作或官场事务。
  • 表达志向:“自笑子长牛马走,谁怜杜甫凤凰饥”,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如司马相如(子长)和杜甫,诗人表现出自己虽身处仕途却心怀壮志、不甘平庸的志向。
  1. 艺术特色
  • 形式严谨:《寄答桑楚执见怀》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要求诗句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是古典诗词的重要体裁之一。
  • 语言凝练:全诗用词简练,每句皆富有深意,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述,反映出诗人深沉的情感及复杂的内心世界。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作为清朝诗人,高晫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
  • 传承文化: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高晫的诗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后世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高晫的《寄答桑楚执见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同时也是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文学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人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