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张平叔书

常从天外望归鸿,缥缈云山路忽通。
殷浩答函无一字,淳于致鹄只空笼。
岂嫌萝薜长贫贱,但恐风尘共始终。
莫向少君问偕隐,白杨荒陇起悲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张平叔书》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书信的珍视以及对友谊的深厚情感的古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马庸德,唐朝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从诗中“常从天外望归鸿”推测,可能是一位有远大抱负和理想主义的文人。
  • 诗歌创作:在唐代文学的辉煌时期,马庸德的创作活动可能与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状况紧密相关。他的诗作多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这在他的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 时代背景:据诗中的“淳于致鹄只空笼”一句推测,马庸德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而他本人则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应对世事,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1. 诗歌原文
  • 常从天外望归鸿,缥缈云山路忽通。
  • 殷浩答函无一字,淳于致鹄只空笼。
  • 岂嫌萝薜长贫贱,但恐风尘共始终。
  1. 诗歌内容解析
  • 寄情于自然:诗中多次提到“归鸿”、“云路”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感。通过这些意象,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 反映官场生活:“殷浩答函无一字,淳于致鹄只空笼。”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失望。殷浩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而淳于致鹄则是以清廉著称的官员,两者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正直官员的赞美。
  • 表达对友情的珍视:“莫向少君问偕隐,白杨荒陇起悲风。”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情的怀念以及对故人离世后荒凉之地的感慨,体现了他对旧日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叹。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 艺术特点:诗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历史价值:该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得张平叔书》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通过欣赏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领悟到古人对待友情、自然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