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江上故人其二

西近垂杨阅武堂,惯教走马上围场。
呼鹰壮士韝双帣,闻雁征夫泪一行。
满地刀砧闺月冷,接天风雨楚台荒。
孤身去国四千里,珍重音书远寄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江上故人其二》是由唐代诗人崔道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江边的景象,以及花上的断续雨声和江头上的来去风声,营造出一种凄迷而动荡的氛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基本信息:崔道融(约820年—907年),字少陵,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以游历四方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生平经历:崔道融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因避战乱入闽,最后在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花上断续雨,
    江头来去风。
    相思春欲尽,
    未遣酒尊空。
    澹澹长江水,
    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
    到地一无声。
  • 翻译
    花上的雨水时断时续, 江头吹来的风来去无常。 春天即将过去, 但心中对你的思念却未消减。 清澈的长江水波澜不惊, 远方的游子心绪飘荡。 落花似乎在与我一同叹息, 它们落到地上却没有发出声音。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载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相思之情。特别是对花上的雨声和江头的风声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又深沉的气氛,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诗人通过“相思春欲尽”和“落花相与恨”等句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期:崔道融在唐朝晚期活跃,其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 社会环境: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经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志向。崔道融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
  1. 诗歌影响
  • 文学价值:崔道融的《寄江上故人其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使其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作品。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极高,如王安石在《寄江南故人》中提到崔道融的诗歌,认为他的作品“何言万里客”,表达了对崔道融诗歌的高度赞赏。
  1. 相关研究
  • 历史文献:《申唐诗》是崔道统晚年的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其游历各地的记载和诗歌创作的内容。
  • 学术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对崔道融及其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文学角度、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人们理解这一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可以发现崔道融的《寄江上故人其二》不仅是一首情感充沛、意境深远的诗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古代诗人对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