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唧唧,催刀尺。念游子,泪沾臆。冬成衣,寄北平,北平风高妾心惊。
念我夫子久作客,日日计归程。再拜告丈人,为我寄衣到塞北。
岁岁寄衣,不见夫归。不见夫归心恻恻。一在南,一在北,使妾长相忆。
丈人将衣去,归客将书来。读未数行,举家悲哀。夫子有遗言,言寄妻若子。
远客二十年,财亡身又兀。我病尔不知时,我死尔不知日。
尔饥尔寒谁视尔,与尔永诀凭片纸。萋若子,顿足号且呼,不见故夫,但见手书。
持书于邑,肝肠断绝。尔病我不知时,尔死我不知日。
使我夫妻父子,不得永诀。妻哭夫兮,子哭父。母哭儿孤,儿哭母苦。
三千里外雪霏霏,谁收尔骨归黄土。
寄衣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衣篇》是清代诗人张作楠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游子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情感生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张作楠,字丹村,出生于浙江金华。他是嘉庆十六年的进士,曾任徐州知府。他的官职虽高,但他并未参与官场的酬应,而是致力于水利工程和赈灾事业。
- 艺术成就:张作楠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成就,尤其擅长写诗,其作品多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尽管官途不顺,他仍保持着一种清高的品格,不被世俗所累。
- 诗歌原文
原文展示:《寄衣篇》全文如下:
虫唧唧,催刀尺。念游子,泪沾臆。冬成衣,寄北平,北平风高妾心惊。
念我夫子久作客,日日计归程。再拜告丈人,为我寄衣到塞北。
岁岁寄衣,不见夫归。不见夫归心恻恻。一在南,一在北,使妾长相忆。翻译注释:这首诗的翻译和注释可以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一般包含了诗歌的原文、译文、注释以及可能的写作背景等。
-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寄衣篇》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游子对远方妻子的无尽思念。特别是“岁岁寄衣,不见夫归”一句,深刻体现了游子在外孤独与无奈的心境。
- 社会意义:在封建社会背景下,这首诗反映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丈夫的外出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痛苦。
-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清代的诗歌作品,《寄衣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研究清代文学和女性题材诗歌的重要文献。
除了上述基本内容外,还可以从以下多个层面进一步了解此诗:
- 创作背景:了解《寄衣篇》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其深层含义至关重要。这包括作者的个人经历、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诗歌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
- 艺术特色:探讨《寄衣篇》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运用的象征手法、语言的修辞技巧以及对仗的工整等,有助于深入把握诗歌的艺术魅力。
- 现代价值:在当代,重新审视《寄衣篇》的价值,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尤其是在性别平等、家庭和谐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寄衣篇》不仅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歌,它还是一面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处境和文化背景的一面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诗人的高超技艺,还能从中汲取关于人性、情感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