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树萧萧,荒村半寂寥。
鸟啼天欲曙,月落路空遥。
旷野人逾冷,饥民语更嚣。
嗷嗷求赈济,难免寸心怊。
东明道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明道中》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间疾苦的反映,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切及个人情怀的抒发。
张鹏翮(1649—1725)是一位在清朝中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家。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因其文学成就而广为人知,还因其政治生涯中的波折而备受关注。他早年颖异非凡,接受《大学》教育并精通其要义,显示出过人的智慧和才华。康熙八年(1669)他以举人的身份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联捷进士而进入仕途,历任多个官职,最终成为苏州府知府。
《东明道中》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独特体验。首句“水落树萧萧”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秋景,树木因缺水而显得萧瑟,象征着诗人旅途中的心情。随后的“荒村半寂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与凄凉的氛围。接着,“鸟啼天欲曙”和“月落路空遥”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鸟鸣和月光成为了旅途中的伴侣,而“旷野人逾冷”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寂感,让人感受到旅行者的寂寞与坚韧。
诗中的“嗷嗷求赈济,难免寸心怊”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在这首诗中,张鹏翮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场景,更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批判精神。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诗人试图唤醒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并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东明道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人间百态的独到见解,展示了一个文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