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船口夜泊

灏渺东风折柳条,涛声天半别魂销。
苍茫野色迷津岸,明灭鱼灯趁晚潮。
半枕易惊三峡梦,孤舟谁念一身遥?
思乡滴尽千行泪,愁听哀猿倍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船口夜泊》是一首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海船口夜泊》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宇宽,遂宁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聪颖非凡,三岁时便能背诵《大学》,康熙年间考取举人和进士,曾任多个朝廷要职,如苏州府知府、浙江巡抚等,并立有多项功绩。
  2. 诗歌原文:《海船口夜泊》全文如下:“灏渺东风折柳条,涛声天半别魂销。苍茫野色迷津岸,明灭鱼灯趁晚潮。半枕易惊三峡梦,孤舟谁念一身遥?思乡滴尽千行泪,愁听哀猿倍寂寥。”
  3. 诗歌赏析: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船夜泊的宁静与壮美,从“灏渺东风折柳条”到“苍茫野色迷津岸”,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勾勒出大海的浩瀚无边和岸边的朦胧景象,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在“明灭鱼灯趁晚潮”中,诗人通过光影的变化,增添了夜泊的神秘感。后两句则转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孤寂。
  4. 文化背景:《海船口夜泊》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清代的文人,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个人的仕途起伏,诗人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抱负。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人的精神风貌。

《海船口夜泊》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厚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