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风后故里

风后于今尚有村,行人系马踏云根。
鸣条峭拔中天近,首相神功万世尊。
碧涧风生松有韵,苍岩雨过藓添痕。
更看双树千年柏,长共青青古庙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风后故里》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风貌,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景观。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宇宽,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进士。他一生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在刑部主事、河道总督等职位上为国家治理黄河做出了贡献。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与民生疾苦,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1. 诗歌原文
  • 《过风后故里·风后于今尚有村》,诗中“风后于今尚有村”表达了对乡村的眷恋,即使经历了风雨变迁,村庄依然保存着昔日的宁静与美丽。“行人系马踏云根”则描绘了一幅行旅之人骑马经过云端的景象,充满了动态美。
  1. 艺术特色
  • 张鹏翮的诗歌语言凝练,用词考究,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如“鸣条峭拔中天近”,“首相神功万世尊”,通过对自然地理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与崇高。
  • 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与象征,例如“碧涧风生松有韵”,“苍岩雨过藓添痕”,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尊重。
  1. 文化价值
  • 张鹏翮的诗歌不仅展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过风后故里》中的诗句“更看双树千年柏,长共青青古庙存”反映了他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敬仰。这种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过风后故里》不仅是一首反映清代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的诗歌,它还承载着诗人的历史观和文化使命感。作为了解清代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首诗值得深入探讨并欣赏其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