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居庸关

谁道边城景物凄,三更斜月早闻鸡。
光连古戍摇河影,寒逐清霜入马蹄。
龙虎台高秋色迥,军都山晓曙云齐。
天公有意怜行役,雨洗征尘路不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发居庸关》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生平:

  1. 作者简介:《早发居庸关》的作者是张鹏翮,字运青,号宇宽,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幼年颖异到成为康熙年间的进士,再到担任刑部主事和吏部员外郎等职位,张鹏翮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多样。他不仅是一位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官员,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2. 创作背景:张鹏翮的这首诗作是在一次公务中写成的。据记载,他在康熙年间奉命前往俄罗斯国定界时,途经居庸关,感受到了边关的凄凉与孤寂。这种独特的体验激发了他强烈的情感,使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描绘的“三更斜月”、“寒逐清霜”等意象,生动地表达了他对边关景色的深情描绘。

  3. 作品鉴赏:《早发居庸关》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边关景色的独到见解和深切的情感。诗中的“天公有意怜行役,雨洗征尘路不迷”等句子,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也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深沉的关怀。

  4. 文化意义:《早发居庸关》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它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诗歌。它不仅记录了清代边关的历史风貌,还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首诗通过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学价值:张鹏翮的诗歌不仅因其艺术成就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他的诗歌展现了清代初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观念,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早发居庸关》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研究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