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诣上海

太史占天动使星,行旌两度及郊坰。
楼台得月重重好,花木逢春处处馨。
海澨由来无骇浪,洋船已见集邮亭。
欣逢清晏蒙庥日,记取丹青入画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使诣上海》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下面将详细介绍《奉使诣上海》: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的原文:太史占天动使星,行旌两度及郊坰。
    楼台得月重重好,花木逢春处处馨。
    海澨由来无骇浪,洋船已见集邮亭。
    欣逢清晏蒙庥日,记取丹青入画屏。
  • 诗歌赏析:《奉使诣上海》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变迁的古诗,通过“太史占天动使星”等意象,表现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流露。诗中描绘了楼台、花木、海潮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同时,通过对洋船的出现和邮亭的建设,反映出对外交流的扩展和开放的时代精神。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中的佳作。
  1. 作者介绍及其生平
  • 作者简介: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宇宽,遂宁县人,清代著名诗人。自幼聪慧过人,受《大学》影响颇深,康熙八年举人,次年进士。他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员外郎、大理寺少卿等职,后任浙江巡抚,兴利剔弊,立万松书院,文风丕振。
  • 生平事迹:张鹏翮一生勤政爱民,其政治生涯中不乏重要事件和决策。例如在康熙年间,他奉命处理俄罗斯国扰边问题,与内大臣索额图共同前往定界。此外,他还参与了清朝的多场对外战争和外交任务,体现了清朝时期的开放性和对外交流的发展。
  1. 作品背景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疆域辽阔,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张鹏翮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对外政策。
  • 时代特点:康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同时,清朝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一定的外交关系。这些因素都为张鹏翮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 主题:《奉使诣上海》的主题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中的“太史占天动使星”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国家的治理。
  • 内容:诗中描绘了上海的自然美景和历史变迁。从“楼台得月重重好,花木逢春处处馨”可以看出,诗人对上海的自然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而“海澨由来无骇浪,洋船已见集邮亭”则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繁荣景象。这些描述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对历史变革的感慨。
  1. 诗歌的艺术手法
  • 修辞运用:这首诗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句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如“楼台得月重重好”中的“得月”,既指楼台之景,又寓含着美好的寓意。
  • 意境营造: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营造出一种和谐而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1. 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清朝时期的诗歌作品,《奉使诣上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清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窗口。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这些文化元素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奉使诣上海》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和历史变迁的古诗,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