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台应瑞

擎天柱石拂清霄,余韵流风未觉遥。
敢谓科名高井络,愿将忠荩答清朝。
蓬莱云近朝霞满,阆苑春深宿雾消。
指日山灵重应瑞,三台光映大江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台应瑞》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国家忠诚和对科举成功的渴望。下面将详细探讨该文学作品:

  1. 作者介绍
  • 生平与成就: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宇宽,遂宁县人。他少颖异,端静如成人,幼年时即能诵《大学》。康熙八年(1669)举人,联捷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员外郎、苏州府知府、兵部督捕右理事等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授浙江巡抚,整顿吏治,兴利剔弊,并建立万松书院,文风丕振。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擎天柱石拂清宵,余韵流风未觉遥。敢谓科名高井络,愿将忠荩答清朝。蓬莱云近朝霞满,阆苑春深宿雾消。指日山灵重应瑞,三台光映大江潮。
  1. 诗歌解析
  • 首句解读:“擎天柱石拂清宵”形容笔架山巍峨挺拔,如同擎天柱一般矗立在夜空下。这一形象描绘了笔架山的雄姿,也象征着文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
  • 次句解析:“余韵流风未觉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和持续的影响力。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 第三句解析:“敢谓科名高井络,愿将忠荩答清朝”反映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在这里,“井络”可能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不同等级,诗人通过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同时,“忠荩”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愿意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报答国家的期望。
  • 第四句解析:“蓬莱云近朝霞满,阆苑春深宿雾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这里的“蓬莱云”、“朝霞”和“阆苑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元素,寓意着希望、美好和吉祥。
  • 第五句解析:“指日山灵重应瑞,三台光映大江潮”则是对笔架山未来景象的美好祝愿。这里的“指日山灵重应瑞”,意味着诗人希望笔架山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而“三台光映大江潮”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图景,寓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书台应瑞》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张鹏翮对于人生理想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回应。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