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澄江月正明,沙场磷火傍风生。
东流不尽忠魂恨,万古潺潺皖水声。
韩忠臣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韩忠臣祠》是清代诗人张鹏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 作品原文与鉴赏
诗歌原文:
遗庙临江岸,清风送客船。
名留青史在,魂逐怨涛还。
雨暗沧波夜,烟笼远浦天。
悲凉嗟逝水,落日听潺湲。内容解析:这首诗以“遗庙”开篇,描绘了祠堂面对江岸的宁静景象以及吹过的清风。接着,“名留青史在,魂逐怨涛还。”两句表达了对忠臣的纪念,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铭记,其魂魄随着汹涌的波浪而归。第三句“雨暗沧波夜”,通过夜晚江上的雨景,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氛围。最后两句,“悲凉嗟逝水,落日听潺湲”,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深深的哀愁之中,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宇宽,遂宁县(今属四川省遂宁市)人。他自幼颖异,成年后学识深厚,康熙八年中举人,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张鹏翮曾奉命出使俄罗斯国,参与边境事务。
- 作品分析
- 艺术手法:《韩忠臣祠》采用了精炼的诗句来表达深沉的情感,诗中的意象如“遗庙”、“清风”、“名留青史”等,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种简洁而深远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和哲思的传达。
-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该作品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手法。清代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人墨客们的创作也更加多元化,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和审美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
- 文学地位与影响
- 文学地位:张鹏翮的《韩忠臣祠》在清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影响了后世。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张鹏翮的创作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
《韩忠臣祠》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诗歌,同时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