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山东白菜

我本秦中女,复于京华长。
每觉风雪天,此味口最爽。
一自到南中,三餐蛤与蚌。
腥臊辄欲呕,当筵失俯仰。
虽有永福产,筋多嫌刺噪。
晨起客叩门,来自青齐壤。
贻我凡十株,磊落堆盆盎。
我喜过所望,有似太牢飨。
急授庖人术,唤集儿女赏。
万羊耻过分,五鼎非夙想。
但得咬菜根,从此谢尘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食山东白菜》是清代诗人张印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我本秦中女,复于京华长。每觉风雪天,此味口最爽。一自到南中,三餐蛤与蚌。腥臊辄欲呕,当筵失俯仰。虽有永福产,筋多嫌刺噪。晨起客叩门,来自青齐壤。贻我凡十株,磊落堆盆盎。我喜过所望,有似太牢飨。急授庖人术,唤集儿女赏。万羊耻过分,五鼎非夙想。但得咬菜根,从此谢尘鞅。

  2. 作者介绍

  • 张印,字月潭,潼关人。山东巡抚澧中女,闽县陕西布政使林寿图继室。有《茧窝遗诗》。《食山东白菜》作为其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家乡特产的深情怀念及赞美。
  1. 诗歌赏析
  • 首联:“我本秦中女,复于京华长。”表达了诗人从北方返回南方后的不适应和对家乡的思念。
  • 颔联:“每觉风雪天,此味口最爽。”描绘了在风雪天气中,山东白菜带来的舒适口感给人带来的愉悦体验。
  • 颈联:“一自到南中,三餐蛤与蚌。腥臊辄欲呕,当筵失俯仰。”反映了诗人在南方生活期间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身体不适。
  • 尾联:“虽有永福产,筋多嫌刺噪。晨起客叩门,来自青齐壤。”通过对比北方和南方的饮食差异,表达了对家乡味道的怀念和珍视。
  1. 文化意义
  • 通过对《食山东白菜》的解读,不仅能感受到诗中对山东白菜风味的赞美,还能体会到诗人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提醒人们要珍惜并传承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同饮食习惯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欣赏并尝试各种文化的独特之处。
  1. 实际应用
  • 在现代生活中,了解和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食物,不仅可以丰富个人的饮食经验,还能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 在旅游或探亲访友时,携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食品,如山东白菜等,是一种表达对对方家乡文化的敬意和喜爱的方式。

《食山东白菜》不仅是一首描写美食和乡情的诗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华美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