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秦中女,复于京华长。
每觉风雪天,此味口最爽。
一自到南中,三餐蛤与蚌。
腥臊辄欲呕,当筵失俯仰。
虽有永福产,筋多嫌刺噪。
晨起客叩门,来自青齐壤。
贻我凡十株,磊落堆盆盎。
我喜过所望,有似太牢飨。
急授庖人术,唤集儿女赏。
万羊耻过分,五鼎非夙想。
但得咬菜根,从此谢尘鞅。
【注释】
- 食:吃。山东白菜:指白菜,产于山东。
- 我本秦中女:我本是秦国人。秦中:指秦国。
- 复:又,再。京华:指京城长安。
- 每:每每,常常。觉:感到,觉得。
- 风雪天:天气寒冷的日子。
- 此味口最爽(shǎn):这里的“口”指食欲。“爽”通“畅”。
- 一自:自从。
- 南中:指南方的中原地区。
- 蛤与蚌:蛤蜊和蚌肉。
- 腥臊(xiāng sāo)辄欲呕:腥味和臭味就使人想吐。腥臊:指腥味、臭味。
- 俯仰:形容因某种原因而左右不定的样子。
- 永福产:永福县,在今陕西省。
- 筋多嫌刺噪:筋多就刺人,声音噪杂。
- 晨起客叩门:早晨起床,有客人敲门。
- 青齐壤:指齐国的土地,即今天的山东省一带。
- 贻:赠送。
- 凡十株:一共送来十株。
- 磊落堆盆盎:意思是说这些白菜堆积如山,好像装满了一只盆子一样。磊(lěi):盛,堆满;盎:盛物器具,圆形,大腹下垂,有盖。
- 喜过所望:非常高兴超过了自己的期望。
- 太牢飨(xiǎng):太牢是指牛、羊、豕,古代祭祀时用的三牲,也用来作为祭品,是等级最高的祭品。飨:享受,享用。
- 万羊耻过分(kuī):用“万羊”比喻众多的人,“过分”指超过常规的礼数。“耻”,羞耻。
- 五鼎非夙想:五鼎不是自己的愿望。五鼎:古代一种贵重的烹饪用具,由五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鼎组成。
- 但得咬菜根:只要吃到菜根就行了。
【赏析】
《食东山白菜》是一首七言绝句。诗写一个来自北方的女诗人被南方的山水风光吸引住,对那里的白菜赞不绝口,最后还把菜送给她的朋友,让她有机会品尝到这美味佳肴。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自然,生动地描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乡土的眷恋之情。
首联“我本秦中女,复于京华长。”诗人以“秦中”和“京华”为题,写出了自己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这里用了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二联“每觉风雪天,此味口最爽。”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白菜的味道鲜美可口,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因为只有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才能吃到这样美味的白菜。
第三联“一自到南中,三餐蛤与蚌。”这里诗人通过“一自到南中”和“三餐蛤与蚌”两个词组,表达了自己在南方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尝试吃其他的食物。然而,由于不适应当地的口味,所以总是感觉难以下咽。
第四联“腥臊辄欲呕,当筵失俯仰。”这句诗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面对陌生食物时的尴尬处境。因为那些腥味和臭味让人难以接受,所以每当吃到这些食物时,都会忍不住想要呕吐,甚至会影响到餐桌上的氛围。
第五联“虽有永福产,筋多嫌刺噪。”这句诗则是对前面四句的总结和升华。虽然有些地方出产的蔬菜味道很好,但是因为口感过于硬朗,反而让一些人难以接受。因此,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不能轻易地选择这样的食材。
第六联“晨起客叩门,来自青齐壤。”“青齐”代指齐国,即现在的山东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每当清晨醒来时,总有客人敲门来送白菜。而那些白菜正是来自齐国的土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地区。这不仅说明了白菜的产地,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七联“贻我凡十株,磊落堆盆盎。”这句诗则直接描述了白菜的数量之多,足以堆满一个盆子。这既是赞美,也是对白菜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八联“我喜过所望,有似太牢飨。”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白菜的珍视和喜爱之情。它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就像古代帝王用太牢来祭祀祖先一样,诗人也将这些白菜当作了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
第九联“急授庖人术,唤集儿女赏。”这句诗则描绘了诗人如何将这些白菜准备成各种美食供亲朋好友品尝。他们不仅会欣赏这些美食的色香味形,更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第十联“万羊耻过分,五鼎非夙想。”这句诗则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诗人用“万羊”、“五鼎”这两个词组来形象地表达自己对于这些白菜的喜爱程度之深。同时,也暗含了对这些食物的敬畏之情——因为它们代表着一种高贵的地位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