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秋景

桐影下帘帷。山乱斜晖。远峰螺黛欲含眉。残柳无情丝当絮,争奈风吹。
孤雁荻花湄。病也堪悲。水侵菡萏怨深谁。绿水人家鱼篆浅,燕子飞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秋景》是一首出自于清代的词作,由朱栴所作。下面是对该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朱栴(1657年—1748年),字云伯,号柳东,又号勺园,浙江嘉兴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官员,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如宁波府学教授等。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爱国情怀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词原文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
    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
    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3. 作品鉴赏

  • 景物描写:这首词开篇即描绘了塞外的荒凉景象,用“塞下景荒凉”直接点明了主题,随后“淡薄秋光”与“金风淅淅”则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深切体会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
  • 情感表达:词中“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表达了作者在阅读古代文人的作品后所引发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无奈,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 历史背景:“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反映了作者长期驻守边疆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岁月沧桑和白发苍苍的变化。
  • 思乡之情:“天边鸿雁又南翔”则透露出作者对于故乡的无限思念。鸿雁南飞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家人和故土的牵挂。
  • 总结:《浪淘沙·秋景》通过对塞外秋天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一位边塞诗人的爱国情怀、孤独感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首词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浪淘沙·秋景》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历史文献。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