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书慈溪郑母张孺人节孝事

今古娥眉,推第一、荣扬节孝。仓皇处、难痊夫病,还愁姑老。玉笛正吹连理曲,瑶琴忽转伤心调。剩呱呱、七日试哀啼,遗孤貌。
奁镜冷,离鸾杳。妆阁掩,钗分早。算几番摒挡,邻逋才了。识代陔兰谋色养,教传灰荻邀旌表。抱冰心、常共月争光,千秋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书慈溪郑母张孺人节孝事》是一首清代诗人张玉珍创作的古诗词。《满江红》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古代诗歌,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状态的观察与思考。

《满江红·书慈溪郑母张孺人节孝事》通过描绘郑母张孺人节孝事迹,展示了其崇高的节孝精神。郑母在丈夫生病之际,不仅忧虑自己的老年,更担心子女的未来,她的这种无私和坚韧令人动容。诗中“仓皇处、难痊夫病,还愁姑老”表达了郑母对家庭责任的深刻认识和承担。而“玉笛正吹连理曲,瑶琴忽转伤心调”则描绘了郑母在音乐声中抒发的情感,既有欢快的旋律,又有忧伤的琴声,体现了她情感丰富且细腻的一面。

《满江红·书慈溪郑母张孺人节孝事》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记载,更是一种文学上的表达。张玉珍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她对于传统美德的认同以及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视。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角色往往被限定在家庭之内,而郑母的行为无疑为当时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展现了女性也能有担当、有作为的形象。

《满江红·书慈溪郑母张孺人节孝事》不仅是一首记录历史事件的作品,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该诗的深入理解和鉴赏,可以更好地领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古人对于家庭责任、个人修养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