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风筝

细筱纤成,倩谁把、春光巧结。正昼永、秋千人倦,寻芳初歇。万种闲愁吹不散,一生离绪牵难绝。愿天涯、有路莫飘零,香尘劫。
蝴蝶梦,轻于叶。鸿雁影,看离别。斗韶华若许,清明时节。花落共嫌苔径雨,絮飞同爱云楼月。恍东风、吹坠小金铃,和枝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风筝》是清代诗人曹慎仪创作的一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以下是对该词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曹慎仪(约1760年—约1820年),字叔蕙,清朝时期的江西新建人,是礼部尚书曹文恪(脩先)公孙的女儿,雪浦侍郎同里顾侍郎清昕室。曹慎仪生活在清朝中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满江红·风筝》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
  1. 文学手法
  • 《满江红·风筝》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细筱纤成”、“蝴蝶梦”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词中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美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离合悲欢的深刻感慨。
  • 在艺术形式上,曹慎仪采用了传统的宋词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就带有一种古典美的气质。同时,他在词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画面,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动态过程。曹慎仪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这使得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文化意蕴
  • 《满江红·风筝》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词,更深层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词中的“万种闲愁”、“一生离绪”等字眼,揭示了作者对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离别和无常的感慨。这种对于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使得这首词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分,影响了后来无数文人的写作。

《满江红·风筝》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篇,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