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挽树参兄

君子同祖兄,幼小未相识。
大父即世时,相见客堂侧。
君年十四五,来此共晨夕。
惟予及佑之,与君最莫逆。
转眼各分飞,君颇不自惜。
数年事樗蒲,衣履拚一掷。
数年歌饭牛,身执奴隶役。
骏马堕深堑,跃起势腾踯。
奋足向康衢,回首万钧力。
折节肃至忠,见赏高季迪。
香山白先生,雅意勤指拭。
濯淖污泥中,还为光明璧。
存心既愈坚,饥寒亦愈迫。
枵腹谈诗书,谋道且谋食。
文坛既拔帜,家乃徒四壁。
浪迹游兰陵,交游尽硕德。
笔耕既逢年,家储有担石。
心惊我后人,举案恒戚戚。
倾囊购侍姬,再索而再得。
得子囊复空,杏林谈命脉。
青箱易砚田,未免为人惑。
救贫更益贫,贫病转相逼。
握手半月馀,悲哉已易箦。
屈指数十年,回首空今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追挽树参兄》是一首清代诗人曹廷梓创作的古诗,表达了对一位年轻朋友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哀伤。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曹廷梓,字子瞻,号南屏,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情厚意著称,尤擅长描写友情与人生感慨。曹廷梓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苦难的深刻理解。
  • 作品来源:《追挽树参兄》可能是在一次与朋友相聚时,因朋友的去世而创作的。诗中的“君年十四五,来此共晨夕”暗示了这位名叫树参兄的朋友在他年少时就认识了,两人曾在一起度过许多时光。
  1. 诗词原文及其解读
  • 原文:《追挽树参兄》全文如下:“君子同祖兄,幼小未相识。大父即世时,相见客堂侧。君年十四五,来此共晨夕。”这首诗简洁地描绘了两位年轻人初次见面的情景,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经历。
  • 诗意解读:诗中的“大父即世时,相见客堂侧”反映了树参兄在年幼时就已与他相识,但当时他们尚未有足够的交流机会。随后的“君年十四五,来此共晨夕”则展示了两人自那时起的频繁接触和深厚的友谊。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也体现了友情的持久和深厚。
  1. 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风格:曹廷梓的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他在诗中采用了朴素而直接的语言,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质朴和真诚的情感。这种风格使得读者能够轻易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使用了“共晨夕”这样的意象,这不仅强调了他们之间长时间的交往和深厚的友情,也突出了他们生活的相似性,如一起赌博、一起劳作等,这些都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情感表达:这首古诗通过对树参兄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哀伤。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作者心灵深处的一次宣泄,让读者能够共鸣并思考人生和友情的意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之一,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反映了那一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通过研究这类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文人的思想特点和社会背景。

《追挽树参兄》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曹廷梓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转化为一首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命和友情价值的再次肯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