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裾复辑履,饥民卧道旁。
不食问几日,欲语泪千行。
去年河水涨,河西秋稼伤。
严冬寒且饥,老幼多死亡。
残喘延至春,乞食来此方。
昨日过朱门,瓜牙如虎狼。
今朝叩蓬户,十家九绝粮。
命已悬旦夕,恨不死故乡。
低头不复语,面目色凄凉。
欲救无寸柄,徘徊空断肠。
饥民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饥民行》是清代诗人崔旸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崔旸,字子升,号雪堂,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通过描绘饥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疾苦。
诗歌原文:
蒙裾复辑履,饥民卧道旁。
不食问几日,欲语泪千行。
去年河水涨,河西秋稼伤。
严冬寒且饥,老幼多死亡。
残喘延至春,乞食来此方。
昨日过朱门,瓜牙如虎狼。
今朝叩蓬户,十家九绝粮。
命已悬旦夕,恨不死故乡。诗歌内容: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诗中描述了饥民在严寒中的无助,他们在春天到来时依然乞食于人,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公正现象。
诗歌风格:崔旸的诗作以写实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传达强烈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诗歌影响:《饥民行》作为崔旸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饥民行》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也是崔旸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刻感悟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