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琯飞灰动一阳,宵分未减昼阴长。
丛篁鸟语官斋静,小榻棋声佛火香。
域外远游频改岁,镜中新鬓遽成霜。
巳公茅屋吟诗处,早有梅花映水光。
和喝能上人长至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喝能上人长至韵》是张湄在乾隆年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人雅致。
诗歌原文描绘了冬夜的景象。诗句“六琯飞灰动一阳”通过天文现象表达了冬至的到来,而“宵分未减昼阴长”则描述了夜晚与白天的对比,体现了自然界中时间的流逝。同时,“丛篁鸟语官斋静”和“小榻棋声佛火香”则分别描绘了书房内的静谧以及佛堂中的祥和,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内外兼修的氛围。
从文学价值来看,张湄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冬日的自然之美,并通过对景物的刻画传达了内心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飞灰”、“阴长”等,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的文采和高超的技巧。此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也值得深入探讨。张湄与僧人喝能上人在乾隆年间有着频繁的交流,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通过对诗的分析,不仅能欣赏到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了解清朝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因此,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社会文化层面,《和喝能上人长至韵》都是研究清代诗歌不可多得的珍品。
《和喝能上人长至韵》不仅是张湄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清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