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过滹沱

雁齿红桥,听桥下、怒涛如箭。作襟带、长安日近,雪消波暖。纳纳津门潮水合,茫茫句注奔流远。变桑田、一派古今愁,难消遣。
千尺堰,秋风卷。千家哭,秋云暗。任歌残瓠子,阳侯骄蹇。梦里常惊龙气冷,眼前复见蛟宫浅。倚危栏、尘土上须眉,王程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过滹沱》是清代诗人曹贞吉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基本信息
  • 《满江红·过滹沱》是曹贞吉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感受和深厚的情感。
  • 曹贞吉,字升阶,号实庵,是一位杰出的清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珂雪集》《珂雪词》等作品展现了他丰富的文学素养和精湛的语言技艺。
  • 该词作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当时曹贞吉进士及第后不久,因身体原因辞去了湖广学政的职务,回到家乡安丘。他的这一创作活动,既体现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淡泊之情。
  1. 诗词原文
    雁齿红桥,听桥下、怒涛如箭。作襟带、长安日近,雪消波暖。纳纳津门潮水合,茫茫句注奔流远。变桑田、一派古今愁,难消遣。千尺堰,秋风卷。千家哭,秋云暗。任歌残瓠子,阳侯骄蹇。梦里常惊龙气冷,眼前复见蛟宫浅。倚危栏、尘土上须眉,王程缓。

  2. 赏析与解读

  • 曹贞吉通过对滹沱河畔景象的描绘,抒发了他对于自然界变迁与人类历史的感慨。他通过“怒涛如箭”这样的形象比喻,传达出了大自然中力量与速度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 在这首诗中,曹贞吉还巧妙地使用了历史典故来增强其艺术效果。例如,“变桑田”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土地变更或是朝代更迭,“句注奔流远”则可能是指古代著名的河流——句注河,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深度,也使作品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厚重。
  • “任歌残瓠子,阳侯骄蹇”,这里的“瓠子”可能是一种乐器或者某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而“阳侯”通常指黄河中的水神。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表达对黄河洪水灾害的忧虑,以及对治水英雄的怀念。

《满江红·过滹沱》不仅是曹贞吉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示了一个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