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衔悲喜。又经过、空花泡影,途分人鬼。瘦骨嵓嵓驴背下,强拭阑干别泪。带秋雨、秋风情味。尔未成名吾将老,问荒山、负耒何年事。生计在,尚余几。
传闻消息惊千里。累衰亲、萧条白发,关心游子。无限苍生归劫火,我辈偶然活耳。还共饱、长安珠米。苦语难终嫌夜短,灯荧荧、一点摇窗纸。燕酒薄,那能醉。
贺新凉地震后喜濓至都门
介绍
《贺新凉·地震后喜濂至都门》是清代诗人曹贞吉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背景、主题、语言风格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介绍:曹贞吉,字升阶,号实庵,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是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不仅在诗歌领域有重要贡献,还著有《珂雪集》和《珂雪词》。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深刻。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地震之后,曹贞吉在都门(即北京)接待了友人“喜濂”。词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友人未来道路的担忧。同时,他也反映了个人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这种背景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主题内容:词中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对友人“喜濂”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词人通过描绘地震后的荒凉景象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一种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语言特色:曹贞吉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贺新凉·地震后喜濂至都门》中,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词中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
文学史地位:曹贞吉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深入研究。特别是《珂雪集》、《珂雪词》,不仅展示了曹贞吉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文化价值:《贺新凉·地震后喜濂至都门》不仅是曹贞吉个人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在面对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心态。
《贺新凉·地震后喜濂至都门》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曹贞吉高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值得深入研究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