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衔悲喜。又经过、空花泡影,途分人鬼。瘦骨嵓嵓驴背下,强拭阑干别泪。带秋雨、秋风情味。尔未成名吾将老,问荒山、负耒何年事。生计在,尚余几。
传闻消息惊千里。累衰亲、萧条白发,关心游子。无限苍生归劫火,我辈偶然活耳。还共饱、长安珠米。苦语难终嫌夜短,灯荧荧、一点摇窗纸。燕酒薄,那能醉。

【注释】

①新凉:指新近发生的地震。②震后喜濂至都门:喜濂,指贺知章。

③乍见衔悲喜:乍见,刚刚相见;衔悲喜,含着悲伤和欢喜的意味。④又经过、空花泡影:又经过了,像空花泡影一样的幻灭。⑤途分人鬼:指道路遥远,使人感觉仿佛是到了阴间一样。⑥嵓(jiāo)嵓:消瘦的样子,形容瘦骨嶙峋。⑦带秋雨、秋风:指带着秋季的风雨。⑧尔未成:你还没有成名。⑨吾将老:我想自己要老了。⑩问荒山、负耒何年事:荒山野岭,耕种劳作,何时能完成?负耒,背着农具,耕田。⑩生计在,尚余几:生计,指生活来源;尚余几,还剩下几多?

【译文】

忽然见面心中充满悲哀和喜悦。又经过了漫长的道路,如同人鬼分离一样。

我瘦骨嶙峋像驴背上驮着东西一样,勉强拭去泪痕别了友人。带着秋雨、秋风情味,你不成功我就先老,问你荒山野岭,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我们生活艰难,但还有几多呢?

传闻消息惊千里,衰迈的父母亲,满头白发,担心游子。

无数苍生被战火毁灭,我们只是偶然活下来的人。

还一起饱餐长安珠米。苦语难终嫌夜短,灯荧荧一点摇动窗纸。燕子飞过,酒杯薄,哪里能够喝醉?

【赏析】

此词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七月三日,诗人与贺知章同在临邛,时值安史之乱爆发。诗人作此词,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贺知章的关切。全词情调沉郁悲壮。

起首两句写乍见贺知章时的惊喜之情。“乍见”二字,表明两人的相见非比寻常,而接下来的内容,则揭示了二人相见的背景。原来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大变故,而这个变故正是由地震引起的。“乍见衔悲喜”,既表现了诗人对贺知章久已闻名而今得一见的欣喜心情,也透露出他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变故的悲愁感慨。

“又经过、空花泡影,途分人鬼”,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乍见”,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悲愁情绪。“又经过”、“空花”等词语,形象地刻画了作者在这次地震中目睹的惨状,以及由此带来的极度恐惧和悲痛。“途分人鬼”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对贺知章的担忧,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下面两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对贺知章的一种期望。“嵓嵓”,形容瘦弱的样子。“带秋雨、秋风情味”,既是对贺知章身体状况的描述,也是对其心境的描述。这里,“嵓嵓”和“秋风情味”两个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贺知章孤独无助、憔悴不堪的画面。“尔未成”,则是对贺知章的期望和祝愿。在这里,“未成”不仅指贺知章尚未成名,更隐含着他尚未有成就的遗憾。因此,这句“尔未成”,实际上是作者对他寄予厚望的表现。

诗人转而关注国家的命运。“我辈偶然活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忧虑之情。他深知国家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但却又无力回天。“还共饱、长安珠米”,既是对贺知章的关心和慰问,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祝愿。

尽管作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但他仍然无法改变现实。面对这种困境,他感到十分无奈。“苦语难终嫌夜短,灯荧荧一两点摇窗纸”,既是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和忧虑,也是对自己身处逆境的无奈和感慨。这里的“苦语”和“灯荧荧一两点摇窗纸”两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国家危机四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画面。

最后两句,“燕酒薄,那能醉?”既是对贺知章的安慰和鼓励,也是对国家现状的无奈和感叹。在这里,“燕酒薄”既指贺知章的生活清贫,无法享受美酒的滋味,也暗示着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那能醉”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此词通过对地震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担忧之情。同时,通过与贺知章的对话和交流,也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