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春黑。倏冷到罗衾,教人痛惜。王谢门风,林下一时标格。新妆总看大雁,花钿送、阳昌酒值。静夜挥毫并坐,听数声羌笛。
更念我游多添恻恻。但走马归来,床头无色。相劝忘忧,屈指江南江北。黄尘忽栖玉镜,话依稀、莫闻将息。良友同心卧内,尽此生难得。
孤鸾悼亡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鸾悼亡姬》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作品,而非曹溶所创作。该诗作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韦庄在任校书郎等职后入蜀,期间经历了唐朝的灭亡,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中通过对逝者哀怨之情的描绘,展现了晚唐末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文学角度来看,《孤鸾悼亡姬》是一首典型的唐诗作品,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同时,韦庄作为“温韦”之一的词人,其诗作在艺术表现上同样具有很高的成就,能够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
从文化角度来看,《孤鸾悼亡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变迁和文化冲突,也体现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诗中的“若无少女花应老,为有姮娥月易沈”等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的抒发,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死亡、爱情和人生的态度。
从历史角度来看,《孤鸾悼亡姬》的创作背景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分裂、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作中所反映出的情感和主题,与这一时期的历史环境紧密相关。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
《孤鸾悼亡姬》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研究,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