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下

天意微阴又转晴,化工偏有惜花情。
文章总在春三月,箫管无如鸟一声。
雨湿草痕诗思长,日磨松影道心清。
野僧共矢看云约,拟向何山寺里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花下》并非是任何文学作品,而是由明代诗人曹玘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及文化意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作者简介:曹玘,字伯顺,明代诗人,生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与同时代的文学家傅光宅齐名,并共同被称为“二傅”。曹玘的一生经历了从政到隐居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曾短暂地进入朝廷,但最终选择了隐退。

  2. 诗歌原文:天意微阴又转晴,化工偏有惜花情。文章总在春三月,箫管无如鸟一声。雨湿草痕诗思长,日磨松影道心清。

  3. 作品赏析:曹玘的《春日花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内涵受到后世的赞誉。诗中“天意微阴又转晴,化工偏有惜花情”描绘了自然界中天气的变化和花朵对春光的喜爱,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文章总在春三月,箫管无如鸟一声”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以及音乐无法比拟自然之声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4. 文化意义:《春日花下》不仅是曹玘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和表达。在明代文人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形成了明代文学的一大特色。

《春日花下》是曹玘的一首经典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