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居秋夜咏怀

一日不读书,便觉肺腑俗。
一日不看山,便觉眉宇促。
万山千卷书,平生愿应足。
丘壑虽在胸,举步何多局。
文字徒充肠,难易一囊粟。
此意逢解人,夜阑同秉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夕贫居述怀》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贫居秋夜咏怀”为题,表达了作者在深秋时节的寒夜中,因家境贫寒而感到的孤独和凄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孟郊,唐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尤擅长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孟郊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因此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关注与赞赏。
  1. 诗歌原文
    卧冷无远梦,听秋酸别情。
    高枝低枝风,千叶万叶声。
    浅井不供饮,瘦田常废耕。
    今交非古交,贫语闻皆轻。

  2.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卧冷无远梦”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在寒夜里难以入睡的状态,暗示了内心的孤寂与不安。而“听秋酸别情”则进一步展现了秋风萧瑟之中所引发的离愁别绪。
  • 自然描写:通过“高枝低枝风,千叶万叶声”的描写,诗人捕捉了秋天特有的自然景象——风吹动高矮不同的树枝,发出不同声音的树叶。这些细节不仅营造了一种秋天的凄凉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触。
  • 社会现实:诗的后四句“浅井不供饮,瘦田常废耕”,反映了诗人生活的贫困状态和社会的残酷现实。这里的“浅井”比喻生活的困难,“瘦田”则象征着无法自给自足的境地。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感受到作者所处时代的艰辛与无助。
  • 人际关系:最后两句“今交非古交,贫语闻皆轻”,则揭示了诗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尴尬与孤立。在这里,“今交”指的是现代的交往方式,“古交”则是古代真诚的友谊。诗人感叹,在今天这个看似繁华却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真正的友情变得如此脆弱和容易被忽视,这无疑加剧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感慨与反思。

《秋夕贫居述怀》不仅是孟郊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