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缥缈峰至石公山入明月庵

凌晨越高岭,纡回转南路。
杖策晞石公,菁葱郁翘楚。
窄径登巑岏,襁属少安步。
剑楼势若削,云屏看疑仆。
突兀拔幽壑,窈窕穿轻雾。
褰裳入空翠,明镜一湖注。
百里顾盼间,飞帆渺孤鹜。
隔江青嶂列,丽日媚烟树。
微风湖上来,披襟得佳趣。
夕阳归招提,怪石耸平圃。
几榻皆峰峦,厜㕒落樽于。
高枕听涛声,层轩俯流溯。
优昙会禅心,清磬消俗虑。
平生探幽兴,宿膺烟霞痼。
洵美兹山川,胜游惬情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缥缈峰至石公山入明月庵》是清代诗人张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张镛作为清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1. 诗歌原文
  • 凌晨越高岭,纡回转南路。
  • 杖策晞石公,菁葱郁翘楚。
  • 窄径登巑岏,襁属少安步。
  • 剑楼势若削,云屏看疑仆。
  • 窄兀拔幽壑,窈窕穿轻雾。
  • 褰裳入空翠,明镜一湖注。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例如,“剑楼势若削”中的“削”字用来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意境描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窈窕穿轻雾”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自然景观,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1. 文学价值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传达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尊重。
  • 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激发读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享受自然之美。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那时的文人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 个人经历:诗人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个人色彩。这种真实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加感人肺腑。

《自缥缈峰至石公山入明月庵》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一次心灵的旅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作品为人们提供了一片静谧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怀抱,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作者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滋养和文化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