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陈握卿长子嗣弟新婚

陈君则友本天真,早把元方续季伦。二十年来勤教养,而今恰好结朱陈。
二郎潇洒佩琼琚,百两婚成三月馀。孔雀屏前筵玳瑁,黄金帐里贮明珠。
画堂萧鼓赓和气,龙烛辉双照德舆。萧史有郎玉为妇,不作家翁快亦如。
君试听,庆佳妇,卜螽斯,一声声恭喜,多是为君功成承继耀门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陈握卿长子嗣弟新婚》是清代诗人张凤祥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新人婚姻幸福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主题
  • 家庭和睦:《贺陈握卿长子嗣弟新婚》描绘了一幅家庭和谐、子孙满堂的幸福景象。诗中“二郎潇洒佩琼琚,百两婚成三月馀”展现了新婚夫妇的喜庆场景,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 教育成功:诗中的“二十年来勤教养”强调了对子女教育的长期投入与成果,体现了家庭对子女成长的重视。
  • 婚姻美满:通过“不作家翁快亦如”表达了作者对新人婚姻生活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诗中的用词“庆佳妇”和“卜螽斯”,都是对新人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1. 文学风格
  • 古典诗词特色:作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孔雀屏前筵玳瑁,黄金帐里贮明珠”,这些描写不仅美化了场景,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 情感流露: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细腻,通过对新人婚礼的描写传达出对家庭幸福的向往和对新人婚姻的祝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
  1. 文化意义
  • 传统美德传承: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伦理和教育的理念。通过对新人的教育成果和家庭的和谐氛围的描述,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 社会风俗反映:作为清代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婚姻、家庭、教育的看法和态度,为研究清代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清朝嘉庆年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因此诗歌中的内容和风格都深受那个时代的影响。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均有所发展,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受到广泛关注。
  1. 艺术手法
  • 对仗工整:诗歌在语言表达上采用了对仗手法,如“二十年来勤教养,而今恰好结朱陈”中的“二十年来”与“而今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意象丰富:诗歌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孔雀屏”、“黄金帐”等,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想象力。
  1. 审美价值
  • 美学特征:该诗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如其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得它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独树一帜。
  • 情感表达: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通过对新人婚礼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新人婚姻的祝福和对家庭幸福的美好期望。

《贺陈握卿长子嗣弟新婚》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新人婚姻美好祝愿的古典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深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