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曾耐久看,可怜红不倚阑干。
雅宜窗畔添芳讯,漫向墙阴怯暮寒。
露重不妨轻手折,秋深只觉上头难。
淮南已是登仙去,冷落霜天鹤顶丹。
斋中鸡冠花盛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斋中鸡冠花盛开》是清代张廷寿所作的一首古典诗词。这首诗以鸡冠花为题,描绘了其在斋室中盛开的美景。诗中不仅描述了鸡冠花的艳丽,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哀愁和无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廷寿是清朝的著名诗人,其创作的诗文在当时广受赞誉。然而,在晚清时期,他的许多诗作已经散佚,仅有少数作品被后人辑录成集。这说明《斋中鸡冠花盛开》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发现并流传下来的。
从文学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如“一种花曾耐久看,可怜红不倚阑干”这句,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鸡冠花耐久观赏之美的喜爱与赞美。同时,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例如“倚阑干”、“怯暮寒”、“秋深”、“上头难”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静谧而深远的意境。此外,诗中的叠字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悠扬婉转的美。
从文化意义来看,《斋中鸡冠花盛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更是对生命易逝的一种哲学思考。诗中的鸡冠花象征着短暂的美丽和无常的命运,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这种对生命美学的探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以及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张廷寿的《斋中鸡冠花盛开》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