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忆燕

王谢堂前旧侣,年年偏向天涯。重来消息待梨花。屈指明朝春社。
闲却旧营巢处,傍谁门户为家。剧怜望眼已将赊。为尔湘帘不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忆燕》是一首宋代的词作,由无名氏创作,收录于《花庵琴趣丛书》。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品原文
    王谢堂前旧侣,年年偏向天涯。重来消息待梨花。屈指明朝春社。闲却旧营巢处,傍谁门户为家。剧怜望眼已将赊。为尔湘帘不下。

  2. 作品鉴赏

  • 意境深远:词的开头“王谢堂前旧侣,年年偏向天涯”描绘了两位好友分别多年后再度相见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怀念和不舍。
  • 情感细腻:接下来的“重来消息待梨花”透露出重逢的喜悦与期待,而“屈指明朝春社”则预示着未来可能再次分离的时刻。
  • 生活描写:“闲却旧营巢处,傍谁门户为家”反映了两人在分离后的孤单与无奈,而“剧怜望眼已将赊”则表现了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和担忧。
  • 情感对比:“为尔湘帘不下”则通过湘帘这一细节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牵挂和不舍。
  1. 创作背景
  • 词人信息:《西江月·忆燕》的作者是一位宋代诗人,具体姓名不详。
  • 时代背景:此词创作于宋代,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有游历江湖的经历,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往往与这种生活经历有关。
  • 文学形式:作为一首词,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诗歌形式的追求和探索。
  1. 文化意义
  • 友情象征: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友情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西江月·忆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相互扶持的情感。
  • 自然意象:诗词中频繁出现的自然意象,如“梨花”、“燕子”,不仅增添了诗意,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 人生哲理:通过对离别与重逢的描述,词作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珍惜当下、把握友谊的普遍呼吁。

《西江月·忆燕》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思念的词,也是一首充满深意和美感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