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

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
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岩石气郁苍龙。
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是康有为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康有为在遭遇《上清帝第一书》的失败和科举考试的不第后,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和忧思,决定登临庐山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次旅行中,他写下了这首赠予至善上人的诗作,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描绘了诗人在海会寺中的所见所感,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开山诛茅五老峰”,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景象,展现了一幅雄伟的自然画卷。随后,“手植匡山百万松”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联系,通过对匡山百万松的生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敬畏。此外,诗句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远离尘嚣的追求。

诗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不仅描绘了夜晚山寺的宁静景象,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活动相结合,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文化内涵。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在写作背景上,康有为创作此诗时正值其人生低谷,面对科举考试的失败和政治上的挫折,他选择了到庐山寻找心灵的慰藉。这种经历使得诗中的自然景色更加具有象征意义,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诗中所传达的孤独、迷茫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心灵困境的真实写照。

《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康有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康有为的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