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留别诸公(其一)

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
陆沉预为中原叹,他日应思鲁二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都留别诸公(其一)》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康有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及对未来变革的坚定信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景:

  1. 诗歌原文
    沧海惊波百怪横,唐衢痛哭万人惊。
    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
    岂有汉庭思贾谊,拚教江夏杀祢衡。

  2. 诗句解析

  • 在诗的第一句中,“沧海惊波百怪横”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充满危机的画面,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里的“惊波”比喻国家政治和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 “唐衢痛哭万人惊”则表达了康有为对自己国家的担忧和对民众遭遇的同情,通过“唐衢”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寄托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改革的期望。
  • “高峰突出诸山妒”暗示了康有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卓越才能,他将自己比作一座突出的山峰,既显示了他的个人魅力,也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
  • “上帝无言百鬼狞”则表达了康有为对于无谓斗争的批判,以及对于改变现状的迫切希望。他认为,面对国家危机,需要的不是盲目的斗争,而是智慧和勇气。
  • 最后两句,“岂有汉庭思贾谊”,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历史的回望,通过古代贤臣贾谊的形象,寓意自己对当前困境的深刻思考和改革的决心。同时,“拚教江夏杀祢衡”则展现了康有为不畏艰难的精神,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勇敢地站出来,为了理想而战。
  1. 作者背景
  • 康有为,生于1858年,广东南海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后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工部主事等。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并未得到实现,反而因变法失败而流亡日本。
  • 在流亡期间,康有为创作了许多反映其思想的诗词作品,其中《出都留别诸公(其一)》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
  1. 艺术特色
  • 该诗采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语言凝练、含义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运用,康有为巧妙地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融入其中,使诗歌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不失深刻的社会意义。
  • 在结构上,该诗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方式,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每一句都紧密相连,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的《出都留别诸公(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作品。它展示了康有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