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除夕病卧苏村

匆匆时序去如烟,卧病江村更惘然。
避债并无痴可卖,祭诗幸有稿成编。
老妻解诵送穷作,寿母分将压岁钱。
正欲团圞寻剧饮,不堪枨触送华年。
红白梅花次第新,明朝元日恰逢春。
桃苻灯火明终夜,竹爆儿童闹比邻。
壮志常怀千古恨,流光易老百年身。
无多笑语催残漏,坐听林鸟燥响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酉除夕病卧苏村》是清代诗人康有为的作品。该诗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因病卧病于乡村的孤独与哀愁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南海(今广东佛山市)人,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君主立宪,试图通过政治变革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他的这些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康有为出生于1858年,卒于1927年,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了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1. 诗歌原文
  • 匆匆时序去如烟,卧病江村更惘然。
  • 避债并无痴可卖,祭诗幸有稿成编。
  • 老妻解诵送穷作,寿母分将压岁钱。
  1. 诗歌主题
  • 《乙酉除夕病卧苏村》描绘了诗人在农历新年前夕,因疾病而卧床不起的情景。诗中表现了一种深深的孤寂感和无奈感,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受和反思。
  1. 艺术特色
  • 康有为运用古体诗的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写内心的情感。诗中的“红白梅花次第新”以及“桃苻灯火明终夜”,不仅描绘出节前的喜庆景象,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郁与不安。
  • 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体现了古代诗词的精炼之美。同时,康有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避债并无痴可卖”与“祭诗幸有稿成编”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诗人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反差情感。
  1. 社会背景
  • 康有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深受晚清社会大变动的影响。《乙酉除夕病卧苏村》的创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动荡和国家命运的一种反映。
  • 清末的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的腐朽,社会矛盾激化,康有为作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其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1. 文化意义
  • 《乙酉除夕病卧苏村》不仅是康有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态。
  • 诗歌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精神,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的重要资料。

《乙酉除夕病卧苏村》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古诗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了晚清社会的风貌和变革时期的复杂情绪。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