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僧话浙东山水

白日销兵气,青山无废兴。
风雷归禹穴,星月出严陵。
峭壁遥悬水,长松半挂藤。
休粮山自好,定力服高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闻僧话浙东山水》是清代诗人张文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浙江东南山水的赞美。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文光,字谯明,祥符人,明崇祯戊辰进士,入国朝历任知县、江南池太道副使等职。张文光的文学成就在《斗斋诗选》中可见一斑,其作品多有佳句流传。
  1. 原文节选
  • 白日销兵气,青山无废兴。
  • 风雷归禹穴,星月出严陵。
  • 峭壁遥悬水,长松半挂藤。
  • 休粮山自好,定力服高僧。
  1. 诗意解析
  • 诗歌开篇“白日销兵气,青山无废兴”,描绘了浙江东南地区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白日如消弭兵气般宁静,青山则生机盎然。
  • “风雷归禹穴,星月出严陵”,通过“风雷”和“星月”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神秘,暗示着这一地域自古以来便有非凡的风水宝地。
  • “峭壁遥悬水,长松半挂藤”,形象展现了浙江山水的峻峭与苍劲。峭壁之上悬挂着清澈的水珠,长松间挂着坚韧的藤蔓,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 “休粮山自好,定力服高僧”,最后一句以佛教元素为背景,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修身养性的意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作创作于清初,当时正值国家动荡时期,文人常常寄情山水以抒发情感。张文光作为一位官员,有机会游历浙江东南地区,亲身体验并感受到了那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
  • 此诗可能是张文光在游览某座名山大川时,与当地僧侣的对话中产生的灵感。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这次难忘的经历和对自然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闻僧话浙东山水》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捕捉。
  • 全诗结构工整,韵律和谐,既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式,又不失变化,显示出诗人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具体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追求精神净化的情怀,这种情感在当代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 文化价值
  • 《闻僧话浙东山水》不仅是张文光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于精神生活的向往。
  • 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人在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

可以看出《闻僧话浙东山水》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