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子青山短簿祠,十年放浪欲何之。
未成梦泽捞虾侣,且逐并州食雁儿。
枯涧薄冰行客路,容林黄叶晓愁时。
如今各逐风尘去,不必相逢话夙期。
访李望都敏夫不值
介绍
《访李望都敏夫不值》是清代诗人张九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和历史影响,都是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重要方面。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些方面:
创作背景:据资料显示,张九钺的生平和事迹对于理解这首作品的背景至关重要。他是湖南湘潭人,字度西,号紫岘,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后任江西、广东诸县知县等职。在官场上他以赈灾、治吏、兴修水利著称,其政绩得到了百姓的称赞。落职归里后,他曾主持昭潭书院,致力于教育事业,并且早负才名,诗学李白,有《陶园诗文集》、《晋南随笔》等著作传世。这些生平事迹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访李望都敏夫不值》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诗人仕途经历的反映。
主题内容:《访李望都敏夫不值》的主题围绕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以及自身的感慨。诗中“枯涧薄冰行客路,容林黄叶晓愁时”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艰辛与内心的忧郁。同时,诗中的“未成梦泽捞虾侣,且逐并州食雁儿”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往游历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一种无奈和妥协。这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构成了诗歌深沉的主题。
艺术风格:《访李望都敏夫不值》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和隐喻,如“枯涧薄冰”暗示旅途的艰辛,“容林黄叶”则反映了季节更迭带来的感伤。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历史影响:《访李望都敏夫不值》作为张九钺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文化意义。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理想、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
《访李望都敏夫不值》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更是一部充满深意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个人经历的叙述,以及对友情的怀念,展示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