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观潮

东下七千里,江声连大荒。
荆扬一行潦,天地几流觞。
灏气难浮动,元精出混茫。
禹功明德远,太息旧当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六观潮》是清朝诗人曹家达的作品,收录于《清词集》,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奇观和故国之思的深刻情感。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品背景
  • 《八月十六观潮》是清代末年近现代初的文学作品,曹家达作为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描绘自然美景为主,此诗作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1. 文学特色
  • 曹家达的诗歌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能够生动地将读者带入那个场景之中。
  • 《八月十六观潮》在描述中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反映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怀念。
  1. 创作目的
  • 曹家达通过《八月十六观潮》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对家乡和故国的深切思念。
  1. 艺术表现
  •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东下七千里,江声连大荒”等句子,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
  1. 文化影响
  • 《八月十六观潮》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文学、杭州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文献。

《八月十六观潮》不仅展现了曹家达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诗歌作品,更是一次对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的深情致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