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河山替,岿然剩此身。
死生提挈感,骚雅乱离人。
谁屋乌爰止,巢林燕不春。
言寻大雄氏,即此避嚣尘。
题太仓陆涵年伯
介绍
“题太仓陆涵年伯”是清代诗人曹家达所作。曹家达,字寿慈,号梦蕉,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题太仓陆涵年伯(寿慈)》这首诗作,不仅是其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反映,也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及其文化价值。
从艺术风格上看,《题太仓陆涵年伯》展现了曹家达独特的诗歌风格。诗中“再造河山替,岿然剩此身”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感,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思索。这种风格在当时文人士大夫中颇为罕见,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从历史背景来看,《题太仓陆涵年伯》创作于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文人士大夫都试图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曹家达的这首作品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从思想内容上看,《题太仓陆涵年伯》蕴含了深沉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死生提挈感,骚雅乱离人”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乱世中人们生活状态的同情。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即使在今天看来,其思想价值和人文关怀也是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的。
从艺术价值上看,《题太仓陆涵年伯》在艺术表达上同样具有独到之处。诗中的意象运用和语言选择都非常讲究,如“谁屋乌爰止,巢林燕不春”等诗句,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寓意深远,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艺术上的精湛处理,使得该诗不仅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成为后世研究的宝贵资料。
《题太仓陆涵年伯》作为曹家达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展现了诗人的独特个性,而且在思想内容、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社会生活和他们的文化心态,同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