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偶兴

蕉萃天涯旧业非,两番裘葛淡忘归。
结繁夏木临窗静,未老春蚕抱叶稀。
杜亮爱才知恋主,兰成去国叹无衣。
故乡一别音书断,回首江关意绪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阳偶兴》是清代曹家达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时的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曹家达,字小鲁,生于望族世家,后成为光绪年间的进士,曾就读南菁书院并深受黄以周的熏陶。他的文学成就不仅限于诗词,还涉猎医学等领域。

  2. 诗作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展示:蕉萃天涯旧业非,两番裘葛淡忘归。
  • 翻译内容:我身居异乡,不再为生计所困。两次外出经商,裘衣已久,忘却了故乡的牵挂。
  • 诗句赏析:此句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无奈之情。”蕉萃天涯旧业非”暗示了他远离故土的生活状态,而”两番裘葛淡忘归”则透露出他对于过去生活方式的淡漠和对现实生活的适应。
  1. 诗歌主题和表达的情感
  • 主题分析:《端阳偶兴》通过对端午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沉思。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绘端午的景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怀念、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1.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
  • 曹家达的这首诗与明代的苏葵有相似的主题,两人都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变迁的反思。
  • 《端阳偶兴》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能力。

曹家达的《端阳偶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作品。通过对端午节的描述,诗人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这首诗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