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和鲤南

缯缴虽无亦可疑,勉寻故剑尚无期。
照馀秋水涵双影,拣尽寒芦剩一枝。
斜月依稀傍关塞,平沙寥落寄桐丝。
成行愿向江南觅,怅望天涯动远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雁和鲤南》是清末近现代初曹家达创作的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孤雁和鲤南》的作者是曹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他出生于望族世家,光绪廿一年就读于南菁书院,深受黄以周大师影响。曹家达不仅工文学诗词,还有医学成就,其医案、伤寒发微等作品广受欢迎。

  2. 诗歌原文:缯缴虽无亦可疑,勉寻故剑尚无期。 照馀秋水涵双影,拣尽寒芦剩一枝。斜月依稀傍关塞,平沙寥落寄桐丝。 成行愿向江南觅,怅望天涯动远思。

  3. 诗歌解析:《孤雁和鲤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与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首句“缯缴虽无亦可疑”,通过“可疑”一词,传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探求的精神;“勉寻故剑尚无期”则表现了诗人在寻找理想与信念时所经历的漫长等待与不易。

  4. 诗歌主题:整首诗渗透着一种孤独与寻觅的气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向往。诗中的“斜月”、“关塞”、“寒芦”等意象,都透露出一种凄凉与坚韧并存的情感色彩。

  5. 诗人背景:曹家达的生活经历了重大变故,从家庭到社会都遭受重创。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例如,“中年时,迁居上海,被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为教授兼医局诊疗十馀年”。这些经历使他的作品带有更加浓厚的时代印记和生活气息。

  6. 文学价值:《孤雁和鲤南》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展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持与追求,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孤雁和鲤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曹家达个人经历、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