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来驱我未能闲,为避尘嚣转闭关。
宫府谁完蔺氏璧,图书珍似郑家环。
晓寒和月还侵枕,秋梦如云懒著山。
莽莽中原看不得,怕留姓氏在人间。
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是清朝诗人曹家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与人生之思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的创作者,曹家达,字颖甫,又号鹏南,晚号拙巢,江苏江阴人。他早期学习儒术,并兼及诗文,在光绪乙未年(1895)就读于南菁书院,被认为是一位“诗文大家”。光绪壬寅年(1902)中举人,后因废科举而致力于医道,并对《伤寒》《金匮》等有深入研究。
诗歌内容:诗中描绘了作者身处喧嚣之中,为避尘嚣转闭关的情境。表达了对宫府珍宝、珍贵图书的珍视,以及对中原大地无法亲近的无奈和担忧。
艺术特色: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的用典和隐喻,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洁的人格魅力。
思想情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在繁忙的生活中,诗人渴望找到一片宁静之地,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文化价值: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中的意境、语言和情感,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漫兴和樊山同秦伯未作》不仅是曹家达个人才华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