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锡山谒李紫璈师

十八滩头路几千,江皋忆别已三年。
于今重向师门过,亲试吴山第二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锡山谒李紫璈师》是曹家达创作的一首古诗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是清代的诗人。他出生于望族世家,并曾就读于南菁书院,这所学府由著名的汉学大师黄以周主持。黄以周不仅是一位汉学大师,还精通医学,对曹家达的影响颇为深远。曹家达在光绪廿六年中举,显示了他在科举制度中的成功。

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十八滩头路几千,江皋忆别已三年。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特定地点重访旧友时的情感体验。“十八滩头路几千”描绘了诗人行走在漫长的路途中,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江皋忆别已三年”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与友人分别后时间的流逝感伤和对重逢的喜悦。通过这两句,诗人传达出了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相聚时刻的憧憬。

“于今重向师门过,亲试吴山第二泉。”则是直接描述了诗人抵达目的地的情景和他亲身体验的感受。这里的“师门”指的是李紫璈师的门第,而“吴山第二泉”则可能是指某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址。诗人通过亲自尝试这个地方,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感受和认识。

《过锡山谒李紫璈师》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文化意蕴的故事载体。它展现了曹家达作为一位文人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和人文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