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潘阳湖堤上

东西清浊界分明,人在芙蓉镜里行。
惟有乡情消不得,浪花风里捣衣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潘阳湖堤上》是曹家达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潘阳湖堤上的所见所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难以忘怀的乡情。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
  •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他生于江苏江阴,是一位著名的近代诗人。曹家达的诗歌创作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儒学到医学的转变,这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他曾致力于经史子集的研究,并在废科举后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经历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作品原文
  • “东西清浊界分明,人在芙蓉镜里行。惟有乡情消不得,浪花风里捣衣声。”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潘阳湖堤上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的“东西清浊界分明”描绘了湖边清晰的界限,而“人在芙蓉镜里行”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如同行走于水中的倒影一般。最后两句“惟有乡情消不得,浪花风里捣衣声”则是诗人对于故乡深情的抒发,尽管身处异地,但是故乡的风物仍然让他无法忘怀。
  1. 创作背景
  • 曹家达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此后曾入南菁书院深造,研究经书及诗文。他在中举人后的生活轨迹与他的诗歌创作紧密相连。在废科举后,他转而深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一转变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能够以更加深沉的情感去书写对故乡的思念。

《过潘阳湖堤上》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深情的诗歌,它更是曹家达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人情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