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赠叶静山

叹如水上萍,侬作陌上花。
花落还旧根,风萍岂有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子夜歌赠叶静山》是一首由曹家达所作的现代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夕风起庭角,吹我梧桐树。
    梧桐凋有时,颜色可如故。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这首诗通过“夕风起庭角,吹我梧桐树”开篇,诗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时分的宁静景象。夕风轻拂,梧桐树叶随风飘落,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又不失诗意的氛围。
  • 生命哲学的表达:接下来的诗句“梧桐凋有时,颜色可如故”,则转向了对于生命无常的思考。梧桐树虽会凋零,但其本质不变,正如同人的生命终将逝去,但精神与存在的价值永存于世。
  • 情感的投射:整首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陌上花”,表达了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同时,“叹如水上萍,侬作陌上花”,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超脱,以及对生命轮回的一种淡然接受。
  • 艺术手法的应用:在这首诗中,曹家达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元素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得诗歌不仅具有画面感,还富含哲理性,体现了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创作背景
  • 曹家达的《子夜歌赠叶静山》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这一时期的文学环境充满了变革的气息。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曹家达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活、爱情和自然的独特感悟。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永恒。而“落叶归根”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归宿。曹家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认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子夜歌赠叶静山》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哲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示了曹家达作为现代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深度。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艺术表现还是文化意义上来看,这首诗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