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吟和鲤南

树头老乌啼哑哑,当年游子初离家。
阶庭无人闲绣幕,经时暗雨生昔耶。
昏灯照梦苦无影,梦回又恐天无涯。
黛蛾晕绝青铜镜,阶前愁谢菖蒲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夜吟和鲤南》是清末近现代初曹家达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曹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出生于望族世家,后居上海并从事中医研究与教学多年。曹家达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的感悟和对传统医学文化的尊崇。其作品中既有深沉的历史感,也不乏对自然美的细腻描绘。
  2. 诗歌原文
    树头老乌啼哑哑,当年游子初离家。
    阶庭无人闲绣幕,经时暗雨生昔耶。
    昏灯照梦苦无影,梦回又恐天无涯。
    黛蛾晕绝青铜镜,阶前愁谢菖蒲花。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春天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通过“老乌”、“游子”等意象,诗人展现了一种孤独而又怀旧的情感状态。同时,诗歌中的“惊鸟”与“风花”等元素,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和画面感。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才能,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4. 艺术风格:曹家达在《春夜吟和鲤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例如,将月亮比作“裴回”,既表现了月亮移动的缓慢和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思索。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5. 社会影响:《春夜吟和鲤南》作为曹家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曹家达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深厚功底,也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曹家达的《春夜吟和鲤南》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诗歌,更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该诗不仅是对春天夜晚景色的描绘,更是一种情感与思想的抒发,通过这些细腻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曹家达作为一个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时代精神的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