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

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
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
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
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
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
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是明代文学家高启的作品。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青丘子、耕读书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寒微,曾担任过吴县(今江苏苏州)丞、同知等职,但因触怒当权大臣而被罢官归隐家乡。高启的诗歌以豪爽激昂著称,其作品多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外地时收到友人书信,以及回到家乡后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写自己远离故土、身处异地的孤独感与思乡之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高启在艺术上的成熟,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刻。

由于我无法提供具体的文本内容,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解读或分析,建议查阅相关的文学作品集或者直接阅读高启的诗歌原文。

相关推荐